目前分類:Sustainability/Architecture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竹構造在台灣早期是廣被採用的材料,根據主講人林東憲建築師在2000~2003年的訪談研究,雖然竹子的種類很多,台灣早期的竹構造材料主要採用的是刺竹。刺竹在使用上可作為結構用的主要構材,比如說編竹夾泥牆的復壁柱及屋頂的主要樑材和椽條構材。竹子材料在台灣社會的進步下,逐漸減少使用,但是由於竹子的快速生長、質輕、韌性及固碳的特性,在當今追求永續的風潮下,世界各地也開始重新研究這項材料。

台灣早期採用竹材主要採用的是刺竹,但是竹材本身有一項不利的特性:它是一種斷面不均勻的材料,下粗上細,而且常呈現出彎曲的型態。不過台灣早期的匠師們卻非常能夠善用這兩項特性。首先,在下粗上下的形態上,匠師們把它當作牙籤一樣,拿竹梁較細的一邊刺竹柱,並且在立面上採左右交錯串刺的方式處理,於是在整體型態上便可以達到均衡;另外由於刺竹竹材上的形態上自然彎曲,在拿來當竹柱的時候也透過左右對稱的方式來到形態上的平衡。

另外在構造上,林東憲認為台灣傳統民居的竹構是採穿斗式構造,在竹柱及竹梁的交點上的竹柱開口,將竹梁穿刺編織。不過我覺得看起來系統上比較像是剪力牆系統,因為空間構成是透過一片片平面竹構架加上編竹夾泥牆在以屋架連接的方法形成。

相對於台灣竹構造的應用,西方的柱構造的結構構法系統著重在竹材接點的設計,基本上的概念看起來似乎想把竹當作桁架的桿件。而日本有位建築師把竹當作布的編織織理方式設計,型塑空間薄殼系統。可能是因為西方想要利用竹子形塑大跨距的Pavilion空間,所以一直企圖以桁架的方法設計,來思考竹子的可能性;相對地台灣的傳統民間竹構應用,可能相對的尺度偏小,所以都是整支竹子當作結構材使用,台灣與西方的構法比較之下,似乎台灣這種把整支竹子當結構材利用較能發揮竹子本身的材料特性。

最後聽說台灣的大藏建築師事務所今年接受遠東徐旭東委託計畫興建竹構的房子,也可以讓我們拭目以待。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論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是近年來熱門的議題,由於地球暖化造成冰山冰川融解、全球海平面上漲、生物失去棲地等地球生態環境的變遷,同時也造成全球氣候的不可預測性,降雨強度屢次突破歷史紀錄,造成嚴重的洪患水災,台灣的莫拉克風災正是我們感受最深切的災害之一。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正在廣泛地影響我們的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生命財產及社會安定及經濟發展,迫使我們必須認真的面對它,並且解緩或更積極的消彌這個問題。

科學證明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暖化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然而現今能源消耗的主要來源為煤炭、石油及瓦斯,這些石化原料含有大量的碳,原本它是以固態的形式存在地殼中,但是由於我們的能源及產品需求,這些石化原料被開採利用,經過燃燒後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地球大氣層之中,造成地球溫室效應並造成全球暖化,這引發了減少使用石化原料的思考。除了燃燒及使用石化原料會排放二氧化碳至大氣層這項缺失以外,石油的全球存量也逐漸減少,價格在近年來也逐年增加,若此趨勢不變,未來石油價格將會達到昂貴而無法負擔的情形,因此不論石化產業在環境影響上及價格負擔能力上都得積極準備應對。

在面對全球暖化及二氧化碳減排的議題上,英國非常積極的應對,並企圖成為世界領導國家,它計畫以西元1990年的碳排放為標準,在西元2050年以前減少排放80%的溫室氣體,並且積極的非展的再生能源。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英國從製造業、服務業、公部門至私人住宅全方面檢討計畫減少碳排放,而且更積極的計畫提高去碳(de-cobonise)的能源供應。

根據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建築物使用的能源消耗佔了將近一半的碳排放份額,其中大約27%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於住宅的暖氣空調及照明設備使用,而非住宅類型的建築物佔超過17%,為了達到西元2050年碳減排的目標,建築的耗能改善便成為重要的標的之一。由於住宅耗能超過所有建築物耗能的一半以上,且英國推估至2016年以前,每年的新建住宅需求大約是二萬二千三百戶左右,因此認為消減住宅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重要且急迫的議題。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登載於建築師雜誌2011年10月號)

序論
在極端氣候和地球暖化議題下,節能減碳成為世界各國及各行各業關注的議題,而早在十多年前英國一位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建築師比爾當思特(Bill Duster)便開始思考建築如何能對環境更加友善,減少能源消耗,並深思發展他的低耗能建築哲學,在2002年落成進駐使用的英國貝丁頓零耗能社區(BedZed)開發案就是他落實自身設計哲學的作品,此案據稱是全世界第一個零碳排放社區,也是英國最大的複合用途的低能源消耗社區,該案成為參訪觀摩英國低碳社區及建築必定到訪的一站。貝丁頓社區的規劃和設計手法等被世界各國大量的媒體介紹說明,但是該建築師隱含在這些技法表象之後的哲學、技術及應用於其他的案例與對於未來規劃環境的實體影響,也是值得關注思考。

零碳開發系統觀:飲食、交通及建築節能與能源自主
一般觀念談及永續建築總是從建築本體開始,但是建築師比爾以他的系統觀切入,認為一般人對於能源的消耗使用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飲食,也就是從食物產地種植、運輸到餐盤享用的過程,此部分能源消耗約佔三分之一。第二部分就是一般的通勤及交通耗能,也佔三分之一。最後就是住宅的能源及空調使用,佔最後的三分之一。由於日常生活能源消耗是必然的,但是重點是減少石油化學產品的需求,而以自然及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的消耗,這是因為石化產品所蘊含的碳是被固定在地層之中,開採使用石化產品會將固定於地層的碳釋放至大氣中。為了達到零石化能源消耗的開發,於是他提出了零碳開發圓餅圖(ZedWheel,如圖1)做為他節能減碳規劃設計的中心思想。透過應對三大耗能系統,他提出零碳開發的架構從農產品在地化有機生產、通勤交通碳減排以及建築節能來全面性的減少耗能。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公園是N年前去的,相片一直放在倉庫裡,最近整理它才有重見天日的時候,公園本身很有趣,不過整個公園的最後端軸的焦點就是讓人注目的泰唔士河防洪閘(Thames Barrier)。一個防洪閘可以設計的如此摩登且絢麗奪目,不但兼具功能和美觀,更是觀光景點和電影取景的地點,這項設計成就讓我對這項工程的業主、主管機關、採購機制及規劃設計人員致上我的敬意,因為這裡的委員可沒說因為我們是充滿傳統風貌的地方,就得設計的非常古典。這項美麗又兼具機能的工程要能落實,並不是那麼容易阿。

Thames Barrier Park-001.jpg     

這個橫跨520公尺的防洪閘,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防洪閘工程,主要的目的是防止海水倒灌,不過擋水閘門平常是躺在河床底,要擋水的時候,透過這一個個銀色的機械房內的起重機將閘門吊起,BBC特別為這個工程製作了說明動畫,透過這個動畫就可以瞭解他的運作機制。除了防洪,這項工程設計也考慮了船的通行,整個河道留有4個寬度60公尺的運輸航道及2個寬度30公尺的運輸航道。我深深的覺得一個都市要有豐富的空間及人文氣息,一定要有條美麗的河流從都市蜿蜒而過,而河流一定要可以跑船!倫敦這點真的是做得太好了XD

不過還是回到公園的本身,這個公園在泰唔士河的北岸,當初是Royal Duck的三大旗艦計畫之一(ExCeL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CentreUrban Village同為三大計畫 ),公園的規劃目的是企圖藉由創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來帶動周邊的住宅和商業區的都市更新案,因此LDDC1997年先買下這塊受污染的土地,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將表面的焦油與油污去除後再規劃開發成公園,倫敦Newham區公所(London Borough of Newham)透過國際競圖的方式遴選了建築師 Patel Taylor來操刀設計,整個團隊還有Group Signers of ParisOve Aarum,這公園的倫敦第一個最大的後現代風格的公園,也奪得多次RIBAAIA的設計獎項。

Thames Barrier Park-002.jpg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mmacademy-001.JPG

在宿舍附近閒逛時,發現了這棟看起來蠻特別的建築物,立面量體是簡單的方體構成,一樓是連續大片的落地玻璃構成的空間,二樓以上是以具有穿透性的木條構成的立面,加上一個精簡的LOGO,從立面上二樓以上看不到清楚的開窗,讓我以為這棟建築物是一棟劇院之類的建築物。

 smmacademy-002.JPG    

經過明查暗訪,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棟學校建築,而且來頭不小,它居然被英國AJ雜誌評為2000-2010年的最佳學校設計呢。這間學校是一個整合幼稚園、國中及國小的學校,學生數有1360人,由於資金贊助者是一個基督教組織”the London Diocesan Board for Schools”,所以建築師在面臨Liverpool Road的沿街立面上設計了魚(Ichthys)的造型來反應基督教的信仰,我不懂基督教,所以不知道實質故事內涵,根據WIKIPEDIA說明早期基督使用Ichthys作為秘密符號,建築師也一樣,雖然他把Ichthys符號設計到立面上,但是只有在陽光斜照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設計手法也是我個人喜歡的,使用隱喻和暗喻而不是很招搖的表明,太過搶眼明顯的符號設計我個人會覺得很俗氣阿!!!

I_1238_St_Mary_Magdalene_Academy_23.jpg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初,趁著天氣好出門騎腳踏車閒晃,到處亂拍,本來想去看Arsenal足球場,可是騎到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看到一棟外觀特殊的建築物,經高人指點,原來是Daniel Libeskind建築師的作品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Graduate Centre-001.JPG.jpg  

再來一張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Graduate Centre-002.JPG.jpg  

網路上資料不少,個人覺得這棟建築物是為了提升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形象而建,功能上是學生中心,但也開放給社區民眾租用,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被一則研究新聞給震撼到了
就是種樹無益對抗全球暖化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20/19/2tmj8.html
這個研究結果真的蠻令人意外的,
畢竟所有零碳的立論基礎都在由種樹進行固定二氧化碳進而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都市更新開發案-聖凱爾住商混合開發案
Urban Regeneration Project in London: The Central St Giles Court Mix-Use Development 

在倫敦市中心,從UCL或大英博物館前往中國城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區由鮮豔的橘色、綠色及黃色帷幕構成的色彩繽紛開發案,因為常常經過這區但是從來沒好好停下來看這個案子,於是特地抽了點時間做點功課,然後特地過來看看。

018_23.jpg  
(圖片來源:Archello.com)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原本我下的標題為"從日本核電廠震害及國際減碳趨勢思考台灣能源系統配置",因為太長了,被修正成"在震災及減碳中思考台灣能源",以下為登載於2011年03月16日的中國時報:

日本仙台大地震不僅帶來劇烈的地震和嚴重的海嘯,更造成核電廠的損害,連續二台機組過熱爆炸,不但造成日本災後供電吃緊,更因輻射擴散更導致日本國民生命健康的隱憂。以此事件反觀同樣位處地震帶的台灣,核電為台灣電力來源最根本的基礎負載,為台灣供應提供穩定且價廉的電力,但在考慮核電廠對於天然災害的抵抗力及危害風險,核電並非完美的選擇。

但若欲淘汰核電又得考慮提供經濟又穩定的電力來源下,電力提供配置勢必增加燃煤和燃燒天然氣的比率,即使採用先進的高效率機組及複循環機組,這兩項電力來源仍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這與國際碳減排趨勢抵觸,也造成國家能源政策的兩難。參考英國及歐洲近年的趨勢和案例,脫離國家系統電網供電的觀念轉換成分散式社區或個案開發的能源自主想法,可以提供解決安全環保又可靠的能源供應的另一個想法。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陪同大愛電視採訪的案例中,有一個大規模住商混合開發的案例,那就是格林威治千禧村(Greenwich Millennium Village,GMV),GMV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是一個棕地(Brownfield)改造都市更新案例社區,根據English Partnership(備註1)的文件表示它是歐洲最大的都市更新案例之一,也是倫敦當時最大規模的開發案。而本案在1997年英格蘭副首相(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of England)希望能夠型塑住宅開發的新典範,選擇本案為”21世紀都市生活”(21st Century Urban Living)的原型,並且成為永續住宅開發案例的典範。

基地位置及特性
GMV座落於倫敦東側的格林威治半島上,這塊基地曾經是歐洲最大的瓦斯工廠及兵工廠,現在半島上還豎立著仍在營運的巨大瓦斯槽。因為提煉瓦斯的關係,這塊土地靠近現在O2(原為Millennium Dome)的北側土地均是嚴重污染的土地,而半島的中部及南部是瓦斯工廠的員工宿舍,所以污染情形較不嚴重。本次參訪的是開發計畫的第一期,基地透過一個河堤步道鄰接泰晤士河,屬於水岸住宅。本案基地的交通算是十分方便,可以搭公車進倫敦市中心,也可以做倫敦地鐵的Jubilee Line進倫敦市中心。另外,由於倫敦的新金融區Canary Wharf的興起,本案位於該鄰近地區的格林威治半島上,更是具有吸引力,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在Canary Wharf金融區上班的人士在此居住生活。

這張照片是從基地遠眺北方的Canary Wharf的金融區建築物,在照片的左側圓形鐵架構成的結構物就是儲存瓦斯的瓦斯槽,現在還在運作中,也算是歷史的見證和工業遺址吧!

P1060717-1024.jpg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dZED是英國低耗能社區和建築最有名的案例,很多國家和媒體都來此採訪取經,本案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建造完成,但是我多次訪英都沒親自看看這個著名的案例,在2010年底,因緣際會成為大愛電視台採訪英國永續生活節目的隨行翻譯,終於可以親自前往朝聖這個著名的案例。這個案子在網路上Google就有一堆資料可以看,所以網路有有的資料我就盡量不再贅述。

地理位置
本案座落於Sutton,其實Sutton在倫敦的三區,從倫敦中心坐地鐵來並不困難,但是需要轉一次公車,公車倒是要坐蠻久的。但是BedZED實在是太有特色了,從雙層巴士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它的地標:彩色風帽,看到風帽就知道要下車了XD。但是要再回倫敦市中心,我就比較喜歡走路去火車站坐火車回市中心的Victoria站,本案基地的交通真的蠻方便的,而本案的專案建築師也解釋本案基地位置對於低耗能生活有重大的意義,因為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統可以減少人們開車,少開車就減少使用石化燃料的消耗。

P1060678-1024.jpg 

社區空間計畫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登載於建築師雜誌2011年2月號)

序論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是近年來熱門的議題,科學證明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暖化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在英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於住宅的暖氣空調及照明設備使用,因此英國認為消減住宅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重要且急迫的議題。為因應全球氣候變化及京都議定書的議題,英國政府非常積極的計畫消減住宅使用的碳排放標準,並於2006年推出新版的永續住宅技術規則(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強制規定在西元2016年以後所有的新建住宅都必須達到零碳排放的標準,英國希望透過新的政策及法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明訂時間表以落實零碳住宅的國家(DCLG,2006)。

由於零碳建築在學理上仍未有明確的定義和算法,因此並無標準答案。而英國的零碳住宅定義十分簡化,就是不消耗石化材料為來源的電力、暖房及相關住宅使用的能源。也就是說它的法規規定首重限縮在電力及瓦斯能源消耗上,基本上只要在一年期間內從英國全國電力及瓦斯網系統(National Grid)中能源消耗及回送補充可以達成平衡即可(Lambert,2007),這也意味著新建的住宅除了要盡量減少能源消耗的可能性,還必須裝設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等再生能源系統與市電系統併聯,由住戶回送電力回國家電網系統以達成電力消耗及補充能達成平衡,並採用微型燃燒生質燃料或木質燃料的鍋爐等相關技術以減少瓦斯的使用。

雖然零碳定義聽起來很簡單,這對建築業而言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因此英國建築研究中心(BRE)在它的創新園區(Innovation Park)裡整合採行各項創新的技術,興建了九棟低碳至零碳排放的建築物,做為英國建築業新建零碳排放住宅的技術模型典範,本次介紹園區內非常有特色的兩棟建築物,一棟名為可再生屋(Renewable House),而另一棟名為光屋(Light House);可再生屋的特色是大量採用自然建材,而光屋則是英國第一棟零碳住宅。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年節期間回倫敦探親,回到Building Centre參觀,裡面展示的大量的增改建的案例,轉了一圈發現:這是新的倫敦市長的新政策:不喜歡你的住宅嗎?改造它別賣掉它買新的!整個政策訴求以1919年以前倫敦市的標準街屋販厝為原型,建議以改修及現代化增建的方法,達到節能減碳並且不影響生活品質的目標,並以實際模型做說明,十分具有市民教育意義。

整個核心思想圍繞在隔熱、通風、能源、水資源、資源回收及設備六大項為建議改造項目,藉由他的說明來看看他的作法。

 

這建築物模型的外觀是倫敦常見的建築物的正立面外觀,倫敦到處都是這種類型的房子。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建築在台灣因為學者的強力推動,因此全面法規化,按照林教授的說法,台灣還是全世界第一個將綠建築法規化的國家呢(如果我印象沒錯的話)。
我個人是不反對綠建築,我也認為對於地球環境的關懷和建築對地球環保的貢獻等想法應內化為建築專業從業人員的主要核心觀念,可是對於綠建築的推動立法化及強制要求這點,確有極大的質疑。我的問題是如果這麼簡單就可以立法管制,世界上其他先進國家的推動進度為何沒台灣快呢?個人認為在台灣綠建築的推動法制化仍然缺乏實質的基礎研究和跨專業的系統整合,執行起來總覺得缺乏真實,很多設計方法都缺乏台灣在地的實證基礎,這對於綠建築的實踐會造成虎頭蛇尾,比如說綠建築方案內的牆面綠化為例,究竟怎樣的植物適合做牆面綠化呢?該植物是否是否適合台灣各地氣候的差異嗎?又怎樣的植物適合RC造的立面綠化,又怎樣的植物適合磚造立面?那木構造和鋼骨造呢?再來該植物應該用怎樣的工法來達成立面綠化呢?採用雙層牆設計還是有其他方法呢?灌溉和維護該如何處理呢?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基礎研究才能真實的達成綠建築,不然種一種這些植物都掛了,重種會永續嗎?
英國是一個大力推動永續環保的建築,但是一個孩童中心在新落成時有美美的立面綠化 ( http://www.islington.gov.uk/Education/childrenscentres/centres_islington/paradise_park.asp ),但是三年後這個立面綠化已凋零成這副模樣 ( http://www.architectsjournal.co.uk/5207086.article )。
多數的人第一印象或許會說這是設計錯誤或者是使用管理不當,但是身為建築師,我認為現有牆面綠化植栽的樹種選用、工法及維護學問及對建築物構造體耐久性的影響都無清晰的知識體系,貿然實施實在有風險,成功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失敗就萬夫所指。

PS:也有我個人認為蠻成功的案例,個人在連續兩年參觀了法國Jean Nouve設計的 Musee du Quai Branly的牆面綠化,都還是美美的,他們應該有獨到的一面。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台灣的光電板普遍的有台製和日製兩種,
以台灣的崇越科技(Topco)及日本京瓷(Kyocera)為例,
以鋪設22行X4列規模排列,
台灣的Topco可以發15.4KW,日本Kyocera可以發18.48KW,
其預算費用TOPCO約為354萬元,Kyocera的預算費用約為425萬,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近年大量投資在學校的建築上,就英國政府而言,投資於學校建築並非僅僅提供新的建築物,而是希望能夠提供更多樣化教育的轉型,而可能影響建築設計較大的面向如下:

1.注重任一個學童的重要性(Every Child Matters):
這是一種提供從零歲到十九歲的孩童和年輕人的新想法,這概念希望提供每一個學童健康、安全、成就與樂在其中、樹立正面的貢獻及經濟福利。這個新的概念希望所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的組織,包括學校、醫院、警察及志工團體能夠以新的方法合作來保護孩童及青少年能免於傷害及幫助他們達到他們想要過的生活。這表示兒童及青少年可以對於影響他們的議題表述自己的意見,這也表示他們可以參予並且應參予及影響他們所生活的新校園設計(註1)。

2.包容(Inclusion)及無障礙(Disability Legislation):
根據研究,身心缺陷(Disability)與受教的出席率有直接關係,而教育確是深深的影響他們的未來財務及社會自主性的發展,因此學校的inclusion strategy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確保完全學生的包容,不論學生的性別、種族、身心健康程度及宗教信仰。因此,UK政府立法(SENDA,Special Needs and Disability Act)要求一般的校園須能達成全日的無障礙需求,這包括他們的上課時間或課後的社交生活。這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指導及學習模式,而這反映在建築設計上則可以需要設計額外的個人或全體指導教室之不同大小的空間,且也可能需要特殊的教學器材。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n Points for a Well-Designed School

1. 高品質的設計需能啟發使用者去學習。
2. 必須要有永續的設計、營造以及環境服務。
3. 對於基地必須有良好的使用。
4. 建築及敷地設計需令人感到容易親近(Buildings and grounds are welcoming)。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的國中的學習模式基本上是以30個學生為一班,並且搭配上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設備,這個標準模型似乎也廣被台灣引用,一般台灣現代化國中教室設計,其標準班級人數為35人,每班比英國的學生多5人,而教室教學空間大小約為8MX9m為基本標準模具,另外導入學習角及前後雙邊走廊設計。

而在目前英國目前正在挑戰它原有的教學模式,積極導入新型態的教學方式,目前最重要且較廣為被應用在新建築企劃及設計地有三大模式,分別為個人化的學習(Personalised Learning)、校內校組織(Schools within schools) 及專案導向學習(Project Learning)。

一、個人化的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
個人化的學習讓學生可以獲得完全參予自身的教育的機會,這也提供了教育提供的方法及教育的一般公眾價值。而英國政府特別注重以下的五個面向。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