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rchitect in Practice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再過了一個冷颼颼的冬季和早春,最近天氣突然好起來,熟悉中熱又潮濕的空氣再次圍繞在我們身邊,溫暖的陽光和空氣雖然讓人心情舒暢,但是Facebook上的朋友們開始發現自己家裡的地板牆壁變得濕答答,地板像是拖地拖不乾,嚴重的連牆壁都凝出了一滴滴的小水珠,讓大家哀號片野,也紛紛拿出除濕機強力運作除濕,這種現象在長輩眼裡,只說透南風本來就是會這樣,無解啦!似乎大家已經把這種現象當作季節交替的正常現象了,而無處理此現象的辦法,最多的建議是開窗戶或開除濕機,可是我心中還是大聲的吶喊:這現像似乎是可以透過Passive Design來避免的,只是大家太過習慣於“順天應人“的逆來順受,而缺乏思考處理的手段了。為了思考解決方案,對於南風結露現象做一個系統性的了解,日後在業主有意願和有想法又有預算,可以制敵機先,從建築平面規劃及構造上預防解決這樣的問題。

南風起,牆壁地板濕嗒嗒的原因
春季吹起南風的南風天,地板牆壁會濕答答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空氣溼度超高,溫暖高濕的空氣在溫度降到露點溫度以下,就會將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液態水‧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台南在2012年3月18日早上八點時氣溫是26度,而相對濕度高達78%。空氣中帶來大量的濕氣。這溫濕的空氣碰到被冬天凍得冷冰冰的建築室內地板牆壁等構體,而這低溫的室內構體又大多為瓷磚石材等熱傳導率高得材料,導熱速度快,迅速把接觸到的溼空氣中的熱量傳走,因此接觸室內構體附近的空氣溫度下降,降到了露點溫度以下,於是超過多餘的飽和水蒸氣就產生了凝結的狀況,這種現象在建築專業稱之為”結露”。這樣好像很複雜不是很好懂,最簡單的案例就是把冰涼的飲料從冰箱拿出來,過一陣子飲料罐的外殼上就會開始結出一滴滴的水滴,原理是一樣的。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顯示,在溫度26度相對濕度78%的空氣,其溼度在22.2度就會結露,同樣的比喻,只要你的飲料罐低於22.2度,在這種天氣下,飲料罐的外殼就會開始凝結水滴開始冒汗,但是如果你的飲料高於22.2度,那就safe,不會結水滴啦,或者是飲料溫度低於22.2度,但是飲料罐的材料是保溫罐,那外壁也不會結露。

有關結露的原理,在網路上以日文的資料說明的最清楚,如日文版的WIKI的介紹就非常的結構化。而日文版的“為建築業主準備的網站”更是有大量的學理圖表說明。雖然這些資料在原理上說明的很清楚,但是由於日本位處溫帶,結露發生的建築部位和季節都和台灣不一樣,比如說日本因為冬季室內溫度高,室外溫度低,如果建築物斷熱不佳,導致外部的冷透過建築構件如窗玻璃傳到室內來導致結露。因此,在日本的資料中解決結露的方法如增加建築斷熱、避免壁體構造中的冷橋、增加室內換氣等建議似乎就不是那麼適用。

避免或解決台灣春季南風室內潮濕結露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譯自BDONLINE)

一份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的研究報告(RIBA Building Future)指出建築師們必須變的更像商人以面對外國公司的競爭。

英國建築師們如果想在未來的15年內有機會存活,將必須要變得更加堅強以及變革為更好的商人。

一份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公會的智囊團指出建築師這項專門職業必須快速的現代化以及變得更加的商業化,因為太多的事務所經營比來比較像是做一門天職,而不像是在經營一門生意。報告形容:”有時候這像是拖長的幽雅建築師的身影仍然在延續這專業”,但是報告也建議為了抓緊未來的機會,建築師將需要發展出更好的財務知覺以及商業的敏銳度。

英國建築師們通常在面對從亞洲或遠東地區進入搶佔英國市場的外國新公司的行為採防衛他們自身的姿勢。Building Future的負責人Dickon Robinson表示英國這個市場對於那些尋求改變傳統基本的公司會有相當的吸引力,英國已經有美國及澳洲的公司了,難保印度及南韓不會跟隨美澳的腳步。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Name of My UCL MSc Programme
  • 請輸入密碼:

回台快要一季了,真是想念在UK的日子,只要苦啃豆芽菜,寫英文、整天鴨子聽雷般的看BBC的日子是如此的單純。再回到台灣,重新當個默默無名的建築師,做一些我自己覺得莫名奇妙的案子,最近就碰到很多很久以前的違章(在我出身以前就違章了,用到現在沒拆,屌!),最近突然想到要補照,讓我覺得這些業主莫名奇妙,先鑽洞,然後鑽到鑽不過再來補洞。台灣的建築師職業環境就是這麼差!!!有時候看到網路上一堆準建築人拼命的抨擊台灣建築師難考,這些人要是知道實際執業的環境有多惡劣,且大部分的建築師公會都虧錢(表示整體產業大環境差),這麼難考的建築師的試煉算啥?比起執業,建築師考試的困難度,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Anyway,來把為了處理燙手案子,來把找到的資料作個小整理:
違章建築補照,再進年來難度增高不少,但就法令面可以由兩個方向來APPROACH,第一類就是看看是否是建築管理實施以前地區之建築物,如果是,就可以走合法房屋認定程序辦理。要辦理合法房屋認定,最重要的法規依據就是內政部89年4月24日臺89內營字第8904763號函規定找文件。其相關參考法規如附。如果符合合法房屋認定標準,叮咚叮咚!你出運了!辦理程序可以輕鬆很多。但是相對的,如果不是,嘿嘿嘿,皮繃緊一點,叫業主準備掏錢出來吧!!!以台南縣為例,違章補照完全依現行法令規定辦理,所以如果是供公眾使用建築物,建築、結構、消防得符合現行法令規定,不符,要嘛拉倒不請,要嘛花錢改到合,另外得額外付出行政罰鍰、結構安全委託建築師公會鑑定,拉哩拉匝一堆錢通通都要。我是沒有試算過啦,但是以我的經驗直覺,這補照的錢和風險以及行政程序的繁瑣與心情的磨耗,把它折算回當初的違章時的幣值,我想違章絕對不是一項划算的決策!!!

臺北市合法房屋證明申請應備證件

  1. 申請書。
  2. 土地登記謄本(地號全部,3個月有效)
  3. 地籍圖謄本(3個月有效)
  4. 土地使用權同意書。
  5. 建物所有權相關証明文件。
  6. 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前建造完成証明。(應檢附載明建物完成日期之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謄本、課稅始期證明、接水、接電日期證明、第一次水電費收據、載有該建 築物資料之土地現況調查清冊或卡片之本、戶口遷入證明、地形圖、都市計畫現況圖、都市計畫禁建圖、航照圖或政府機關測繪地圖)
  7. 建築師委託書。
  8. 設計建築師簽証表。
  9. 合法房屋切結書。
  10. 現況相片。
  11. 各層平面及立面圖、面積計算表(由申請人、建築師簽証)
  12. 建築物地籍套繪圖(含現況及擬興建部分,比例1/500)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今天閱讀台灣建築雜誌看到了一個我還滿喜歡的案子。這個案子是內人的友人,劉國滄,設計的一個公共藝術案子,案名為鹿港凳屋(註一)。這個案子概念原點純粹,設計操作也不複雜: 以凳子的堆疊來形構一個空間及建築的形貌。傳達的意念除了設計師本身的說明外,也可以感受到將原本為建築物的附屬傢俱凳子轉換為構成空間的結構體,而相對的,原本應為外部構體之建築物的輪廓形貌反轉為虛的收容空間之存在,個人也很讚賞。在現今台灣的建築設計環境中,充斥著以複雜形態構成建築的設計方法來設計個人認為破碎不完整的建築空間或枝節細微的50公分皮層凹凸來作"秀面"的設計或仿照大師FRANK GAHRY或ZAHA的矯揉造作的數位扭曲建築,本案所呈現出空間構成的純粹性真是身獲我心。本人忝為建築師,深感自身的設計及思路功力未臻此境界,真是需要在設計思考及手法技巧和氣度上需要再琢磨。

綜觀台灣當代的建築設計,的確有十足的進步,建築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樣性。這對於台灣的空間環境品質有長足的幫助。但是,再深入的思考,當今的建築設計似乎多強調設計的概念與型態表現技法,吾等可由本案的設計概念發展及有機建築派的徐建築師的大作可窺一班。如此強調設計概念及表現技法的建築設計並非不好,但是似乎無法全面表現出建築設計的全貌。

個人認為完整的建築設計論述,除了應有建築設計概念的追求及形貌外,更應表達出對於當代社會經濟做出貢獻。以現代建築之父Le Corbusier為例,他的偉大在於除了提出開創出五大自由建築設計的理論外(註二),更對當時的戰後的社經背景下提出"建築是居住的機器"的看法及理論(註三),並設計出馬賽公寓來實踐他自身的論述和對社會做出貢獻。很多人參訪過馬塞公寓(註四)後覺得設計SOSO,比起廊香較堂(註五)無趣很多,但進一步深思,為了達成低工程造價及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兩大要求,該設計案也達到了設計水準的極致。從這個面向來看,馬賽公寓的設計貢獻比起廊香教堂絲毫不遜色,而且柯比意操作馬賽公寓的手法也近乎達到他的概念,到達一個心手口一致的境界。或許很多人會ARGUE說柯比意的概念在美國造成很多都市建設的失敗,但是在當今的設計思潮中認為以大眾捷運系統帶動更高密度的開發模型可以對資源使用更加有效率這點來看,柯比意當初的論點可能不是失敗,而是只是論述未達完整及概念太過於先進。因此,一個好的建築設計,不僅僅應該有好的設計概念或外貌,對我而言,能夠對社會或經濟發展是更重要地。

雖然碎碎念了自己對設計的看法,回頭檢視自己設計的能力,還是有待琢磨及練習,要達到設計的最高境界:對於社會經濟有所貢獻,還真不是一蹴可及阿!!

參考資料: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世界大環境影響及台灣英明的馬先生的領導下,
台灣景氣在2008年5月後即凍,
偉大的馬政府和英明的劉內閣"馬上"遵循凱因斯理論,
錢拿出來砸砸砸。

就在擴大內"虛"的政策下,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建築系訓練裡,似乎存有濃濃的反商情結,
東海大學的季鐵男先生甚至發表過專文認為台灣的建築設計品質被商業環境壓制(註一),
商業的追求利潤本質或許使台灣無法培養出世界級的大師,
但是生在這塊土地,除了想發揮滿腹的理想,身為建築人還是得混口飯吃,
由其台灣的建築師高考及格人數和市場胃納量相比,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這兩年給人普遍印象的三大賺錢產業:晶圓、TFT及鋼鐵。這三大產業的龍頭台積電、友達及中鋼打著企業責任的大旗,用力宣傳該公司新的不動產資本投資響應當今最夯的概念:環保節能減廢健康的趨勢。這件事讓我思考這些企業真的是為了地球環保及企業印象而將他的廠房辦公室採用綠建築設計嗎?個人抱持著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個人認為這些廠商會採用較高甚至是最高標準的綠建築規範來做設計,其設計標準遠遠超過法規的規定,並不是為了提升企業形象來採用這些設計。相對的,應該是經濟上(財務上)的回饋,讓這些公司有動機(incentive)採用這些高標準的設計。

從台灣建築產業的分工下,可概分為起造人(Developer)、設計監造人(Architect)、承造人(Constructor)及使用者(End User),其中起造人、設計監造人及承造人對於建築專案的企劃至完成具有完全的決定力,假借80/20法則來解釋建築生命週期,一棟建築物80%的終身使用命運(50年)就決定在這短短的前20%的階段。在一般台灣建設住宅投資建設後出售的投資案件下,因為推案壓力及需要快速去化已增進資金周轉的本質下,基本上不會從整體生命週期考量投資效益,所以他也沒有經濟上的誘因來進行高標準的設計,而起造人僅僅按圖施工盡力控制成本,所以也沒誘因採用高標準綠建築設計,建築師雖具有高度理想性會願意採用高標準設計,但是一來囿於起造人可能不願投資,二來也缺乏將此高標準的設計轉換成經濟上的量化評估提供給業主,故這三行為人的總體行為就會導致好的綠建築設計難產。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