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國中的學習模式基本上是以30個學生為一班,並且搭配上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設備,這個標準模型似乎也廣被台灣引用,一般台灣現代化國中教室設計,其標準班級人數為35人,每班比英國的學生多5人,而教室教學空間大小約為8MX9m為基本標準模具,另外導入學習角及前後雙邊走廊設計。

而在目前英國目前正在挑戰它原有的教學模式,積極導入新型態的教學方式,目前最重要且較廣為被應用在新建築企劃及設計地有三大模式,分別為個人化的學習(Personalised Learning)、校內校組織(Schools within schools) 及專案導向學習(Project Learning)。

一、個人化的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
個人化的學習讓學生可以獲得完全參予自身的教育的機會,這也提供了教育提供的方法及教育的一般公眾價值。而英國政府特別注重以下的五個面向。

1.1 改變學習評量的方式(Assessment for Learning):
學習成果的評估是為了讓學生和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進度,用以決定學生目前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生們還需要學習的事項與最好的方法去學習。新的學習評量是給予學習的支援,它必須在學生狀態最好的時間及地點來舉行,而非傳統的考試空間來舉行。在UK,一般的考試是在類似運動場的大空間裡舉行考試,個人在牛津(OXFORD)參加IELTS筆試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考法,所有的IELTS應考學生都在類似台灣的室內運動場的空間舉行考試;而當我在UCL攻讀MSc時,最後的資格考也是類似的模式,每個學生會拿到一組準考證號碼及考場位置,考場不一定在學校裡,然後準時到考場應考,考場都很大,很像集會空間或運動場。這樣的考試及學習評量方法也在英國的BSF校園及建築設計中被挑戰,新的概念是學習評量應該依據個別的年紀及能力來舉辦。因此,傳統的大空間被解構,轉換成小型的彈性空間需求。

1.2 有效的教學及學習(包含團體及ICT自主學習):
提供給個人學習、小團體學習及較大的研討團體的彈性空間。這些空間也必須能夠提供無礙存取ICT設施。這將會要求設計者尋求更具彈性的平面空間計畫以及教室內的設施因應使用機能變化的教室。在UK,還蠻注重團體合作的,常常一個作業都要分組,然後小組討論及分工。在我學習的UCL BARTLETT SCHOOL Postgraduate Office的樓層,就有一些討論小空間,我記得在MSc課程一開始的時候,其中的一門課就已經要分組,首先要討論小組研究對象,然後分工去查三個層次的資料像是公司財務報表之類,再把相關的數據轉入EXCEL裡作財務分析,像是獲利能力及生產力分析等。我門小組的成員就一邊討論一邊馬上在電腦上操作,這是我印象很深的空間。這跟我在台灣的台科大唸研究所時的空間印象完全不一樣。雖然我沒在UK念國中小,但是我想對於空間的處理概念應該是類似的。

1.3 新型態課程的選擇及調整: 詳14-19歲的學童教育轉型(See 14-19 curriculum)

1.4 學校組織的調整:詳 工作人員轉型(See Workforce Remodelling)

1.5 課後的教室用途: 詳擴張性的校園(See  Extended Schools)

二、校中校(Schools within Schools)

校中校的概念已經是實際在美國規劃很大且無法管理的學校上應用。英國後來也跟著發現,小規模的學校比較易於管理,而且也較受學生及家長喜愛,同時小學校內的學生的學習績效也比較好。舉個比方校中校的概念實際上的運作是把一個1000人的大學校,拆分成250人一個校,因此一個學校內像是有四個小學校。學生們常依據不同的能力來給予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非是依據年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