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台灣建築雜誌看到了一個我還滿喜歡的案子。這個案子是內人的友人,劉國滄,設計的一個公共藝術案子,案名為鹿港凳屋(註一)。這個案子概念原點純粹,設計操作也不複雜: 以凳子的堆疊來形構一個空間及建築的形貌。傳達的意念除了設計師本身的說明外,也可以感受到將原本為建築物的附屬傢俱凳子轉換為構成空間的結構體,而相對的,原本應為外部構體之建築物的輪廓形貌反轉為虛的收容空間之存在,個人也很讚賞。在現今台灣的建築設計環境中,充斥著以複雜形態構成建築的設計方法來設計個人認為破碎不完整的建築空間或枝節細微的50公分皮層凹凸來作"秀面"的設計或仿照大師FRANK GAHRY或ZAHA的矯揉造作的數位扭曲建築,本案所呈現出空間構成的純粹性真是身獲我心。本人忝為建築師,深感自身的設計及思路功力未臻此境界,真是需要在設計思考及手法技巧和氣度上需要再琢磨。

綜觀台灣當代的建築設計,的確有十足的進步,建築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樣性。這對於台灣的空間環境品質有長足的幫助。但是,再深入的思考,當今的建築設計似乎多強調設計的概念與型態表現技法,吾等可由本案的設計概念發展及有機建築派的徐建築師的大作可窺一班。如此強調設計概念及表現技法的建築設計並非不好,但是似乎無法全面表現出建築設計的全貌。

個人認為完整的建築設計論述,除了應有建築設計概念的追求及形貌外,更應表達出對於當代社會經濟做出貢獻。以現代建築之父Le Corbusier為例,他的偉大在於除了提出開創出五大自由建築設計的理論外(註二),更對當時的戰後的社經背景下提出"建築是居住的機器"的看法及理論(註三),並設計出馬賽公寓來實踐他自身的論述和對社會做出貢獻。很多人參訪過馬塞公寓(註四)後覺得設計SOSO,比起廊香較堂(註五)無趣很多,但進一步深思,為了達成低工程造價及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兩大要求,該設計案也達到了設計水準的極致。從這個面向來看,馬賽公寓的設計貢獻比起廊香教堂絲毫不遜色,而且柯比意操作馬賽公寓的手法也近乎達到他的概念,到達一個心手口一致的境界。或許很多人會ARGUE說柯比意的概念在美國造成很多都市建設的失敗,但是在當今的設計思潮中認為以大眾捷運系統帶動更高密度的開發模型可以對資源使用更加有效率這點來看,柯比意當初的論點可能不是失敗,而是只是論述未達完整及概念太過於先進。因此,一個好的建築設計,不僅僅應該有好的設計概念或外貌,對我而言,能夠對社會或經濟發展是更重要地。

雖然碎碎念了自己對設計的看法,回頭檢視自己設計的能力,還是有待琢磨及練習,要達到設計的最高境界:對於社會經濟有所貢獻,還真不是一蹴可及阿!!

參考資料:
註一: 鹿港凳屋 : http://www.ta-mag.net/160-4.htm
註二: 柯比意介紹 :  http://www.yangger.com/utf-8design/content/view/48/81.html 
註三: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147783.html
註四: 馬賽公寓 : http://140.125.151.167/yu/yen2007.htm
註五: 廊香教堂 : http://www.ad.ntust.edu.tw/grad/think/WORKS/NDH/NDH.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