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兩年給人普遍印象的三大賺錢產業:晶圓、TFT及鋼鐵。這三大產業的龍頭台積電、友達及中鋼打著企業責任的大旗,用力宣傳該公司新的不動產資本投資響應當今最夯的概念:環保節能減廢健康的趨勢。這件事讓我思考這些企業真的是為了地球環保及企業印象而將他的廠房辦公室採用綠建築設計嗎?個人抱持著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個人認為這些廠商會採用較高甚至是最高標準的綠建築規範來做設計,其設計標準遠遠超過法規的規定,並不是為了提升企業形象來採用這些設計。相對的,應該是經濟上(財務上)的回饋,讓這些公司有動機(incentive)採用這些高標準的設計。

從台灣建築產業的分工下,可概分為起造人(Developer)、設計監造人(Architect)、承造人(Constructor)及使用者(End User),其中起造人、設計監造人及承造人對於建築專案的企劃至完成具有完全的決定力,假借80/20法則來解釋建築生命週期,一棟建築物80%的終身使用命運(50年)就決定在這短短的前20%的階段。在一般台灣建設住宅投資建設後出售的投資案件下,因為推案壓力及需要快速去化已增進資金周轉的本質下,基本上不會從整體生命週期考量投資效益,所以他也沒有經濟上的誘因來進行高標準的設計,而起造人僅僅按圖施工盡力控制成本,所以也沒誘因採用高標準綠建築設計,建築師雖具有高度理想性會願意採用高標準設計,但是一來囿於起造人可能不願投資,二來也缺乏將此高標準的設計轉換成經濟上的量化評估提供給業主,故這三行為人的總體行為就會導致好的綠建築設計難產。

那為什麼這些高科技廠商願意採用如此高標準的綠建築設計呢?原因在於經濟上的誘因。首先,這些高科技廠房並非為了開發供銷售,而是開發供自用,因此起造人(developer)可以用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整體評估其經濟效益,因此,一棟廠房或辦公室的投資就會考慮50年整個的開發投資效益,這也表示不動產的資本投資可能會因初期資本投資的稍微增加而減少日後50年的Cash Flow支出,甚至提高該資本投資的最終剩餘價值。這可由廠商所提出的簡報中看出,光是空調系統這一部分,台積電表示其第五廠之空調系統比起一般標準,其每年營運費用可少NTD$2億6000萬,個人認為這節省的金額才是鼓勵自發性採用更高標準的建築設計最有用的因素。

台灣號稱為全世界第四個定有綠建築設計法規的國家,我想強制性的法規或許有些許的效用,但以台灣人偏閃法令的能力和取得許可日後擅自變更的狀態,我想實際的效用可能不大,如何讓投資者有自發性的經濟誘因,或許是值得加速推動及普及台灣綠建築值得思考的方向。

 

參考資料:

2008台積電綠色論壇 http://www.tsmc.com/chinese/a_about/a07_environmental/a07_environmental.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uo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